粤剧与电影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继2021年票房口碑双赢的《白蛇传·情》之后,今年夏天,国内银幕再添一部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作为珠江电影集团与广东粤剧院共同打造的“粤剧创新电影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谯国夫人》以岭南圣母——冼英一生的传奇故事为题材,将南越特有的地方传统戏曲,与全新电影技术相结合,创新粤剧及戏曲电影的新叙事。
影片以老年冼英为故事开端,利用电影中常用的倒序,闪回画面,将主人公从老年时代回溯至英气少年。这样的镜头转换,符合一般人物、传记类电影的结构,利用时间将其一生或某几个重要的事件进行串接,用线性叙事推动人物成长与故事的发展。
和一般聚焦单个“事件”或“冲突”的传统折子戏不同,《谯国夫人》这样的设计,既能明晰电影整体叙事脉络,又能解决“连台本戏”在时间与舞台上的断裂感,还便于观众在影院以“上帝视角”进行欣赏与观看。同时,利用现代的影像技术与丰富的电影语言,以实景拍摄 虚拟技术,将人事物与不同场景结合,突出人物个体形象的同时,也更利于多重故事的编织。
叙事结构的改变,让戏曲与电影界限变得模糊,以戏曲为主体发展故事,还是以故事为主题新编戏曲,就成为戏曲电影新的议题。而自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戏曲有着妙不可分的缘分。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就是对戏曲片段的纪录式拍摄。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流行的京剧、昆曲、沪剧等名家影像,则多为戏曲舞台记录片。同一时间,在粤语区的香港,大受欢迎的黄梅调电影,是戏曲故事片的杰出代表。
同属广府文化腹地,近年来粤剧在舞台剧与电影方面不断拓展,也为戏曲电影注入新的魅力。从三年前的《白蛇传·情》到如今的《谯国夫人》,在粤剧文本与电影语言的融合中,女性人物、经典故事、视觉画面,均有长足的突破与发展。
与《白蛇传·情》中六段情(钟情、惊情、求情、伤情、续情、未了情)为主线,串联白素贞、许仙、法海、小青,四人的情爱恩怨不同。电影《谯国夫人》人物关系更为复杂,有父亲、兄弟、族人、将军、陈/隋朝皇帝等,展现的人物故事格局也更大。全片以少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的成长为线,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谯国夫人,南越巾帼英豪,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唐宋至今,先后有魏征、苏轼、袁枚、吴晗、周恩来等政治文化名人,为谯国夫人赋诗留名,其为国为民之大义广受推崇。在民生层面,她促进汉族、俚族及岭南多民族和解,上书朝廷设置崖州,收复开发海南岛,安定岭南抚慰百姓,行保境安民之绩。在政治军事方面,她有勇有谋,在政权交迭、战乱频发的岭南大地,助其夫平叛侯景之乱,力挺陈霸先建立陈朝,后为黎民百姓归服隋朝,先后事主梁、陈、隋三朝,匡扶社稷,成为一方佳话。
这样的故事,即使放到现在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粤剧电影《谯国夫人》中对女性身份的着墨,也能让观众在影院感受,女性温情表象之下,这个为爱执著、与民包容、对敌刚毅、三世一心、勤政爱民的“大女主”形象。这样的角色与人物设计,也为漫长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女性“不在场”身份的,进行了重新书写。
《谯国夫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男性社会对女性刻板的印象,能与当下,在现代职场中冲锋陷阵,在文化、政治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女性共鸣。然而,以女性为主题的人物类电影,还常常因用力过猛,而陷入“大女主”时代,另一个自证的舆论场。
电影《谯国夫人》里讲的不是家长里短的小故事,而是事关国家、社稷、苍生的大格局。从父亲将首领之位传位于她,冼英便肩挑守护家族传承的重担。此时,身为男性的哥哥,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行事作风,更多的是为塑造她而生,颇有些刻意。
她自荐夫家的相亲戏份,完全是后现代自由女性的设定,独立的婚姻与爱情观,溢满银幕。在与冯保喜结伉俪,夫妻同心的小细节,《春江花月夜》唱段中尽显无疑。在平叛梁朝乱军,与逆臣对决中,一席戎装轻骑挽弓马上,更显巾帼英雄女侠风范,而电影中的古装造型,战争场面,显得有些拉跨。
此外,在《谯国夫人》中,冼英横贯三朝,匡扶社稷,保境安民等方面的书写,也让人物的形象趋向伟光正,虽有对百姓的仁爱,对夫君的贤良,对阵敌前的刚烈,但整体缺乏落地的真实感。饰演冼英的曾小敏,也是《白蛇传·情》种白素贞的扮演者,在《谯国夫人》中,她续其在《白蛇传·情》中醇熟自然的表演与优美的粤剧唱腔,将冼英的形象,与人物性格很好地立了起来。
电影诞生百年,从“影戏”到“戏影”两者始终交织。当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影视相遇,除了影像技术的升级,表现手法上的革新外,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好的故事。无论是后世对先贤的“仰瞰”,还是创作者对人物的“俯视”,亦或是演员对角色的“平视”,故事依然是其核心的内里,是赢得口碑票房,打动人心的法宝。《谯国夫人》故事尚好,虽谈不上白蛇的那般惊艳,却也有一份对地方人物的白描。
此外,粤剧电影《谯国夫人》故事内外,还让我们看到一种对文化的传承与探索,希望更多的地方与特色戏曲与之一道,在商业化的创作市场中,把这条路越走越宽。
文/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