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

    電影資訊 2023年影市总结:现实题材好卖,类型片崛起
    首页 電影資訊 2023年影市总结:现实题材好卖,类型片崛起

    2023年影市总结:现实题材好卖,类型片崛起

    原标题:2023年影市总结:现实题材好卖,类型片崛起

    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2023年的电影市场,冷热交替,春节档、暑期档极火爆,其他非热门档期又极冷,最终全年票房预计540多亿元,还没达到2017年的高度,离2019年的影史纪录更是有巨大差距,这算是倒退。

    但在内容创作上,又有很多新气象,进步似乎很明显。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频出爆款,创作者的类型片意识前所未有的高涨,历史题材也罕见地没有遇冷,相比以往主旋律、喜剧、奇幻这几大类型常年霸榜的情形,今年可以算百花齐放了。

    电影照进现实

    最让市场意外的是暑期档《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的爆火。

    这两部电影都是新人导演执导的类型片,各有其在类型叙事上的长处,也有短视频营销方面的成功,但最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以现实打底,有和当下人们生活、情绪的紧密关联。

    《消失的她》的戏剧性和强反转本来就让电影有了大众娱乐性,而它的题材,又恰逢其时地迎合了不少社会热点,新闻里频繁出现的东南亚凶杀事件,社会中弥漫的两性信任危机及恐婚潮,都让它有了下沉并扩散的基础。

    《孤注一掷》把缅北电诈搬上大银幕,是比《消失的她》更具现实感的事件型电影,在猎奇和恐诈心理驱动下,这部电影的实用性得以发挥,“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这是句营销slogan,也确实是很多人走进影院的理由。

    王宝强的《八角笼中》也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按过往的市场逻辑,拍大山里的穷孩子,又土又苦,这样的电影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也因此,之前谈好的投资最后都泡汤了,王宝强自己砸锅卖铁硬扛了下来。

    但这部电影贵在真诚,题材真诚,选角真诚,导演真诚,而且王宝强学会用类型片的手法让电影具有观赏性,还用故事主人公及自己的真实生命体验,让更多人有共情感,观众可以感受到,不仅大山里的孩子有八角笼,其实每个普通人,都有各自的八角笼。

    其他卖得不错的电影,不少也都有现实的影子。

    《坚如磐石》映射的是商界和官场的黑暗。《保你平安》拍的是网络时代“造谣”给人带来的伤害。《学爸》呈现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学区房焦虑和鸡娃。《涉过愤怒的海》最后把主题落在了对自以为是的中国式父爱、母爱的反思。

    《三大队》《莫斯科行动》《第八个嫌疑人》都是改编自真人真事。《三大队》是对执着又正义的人民警察的致敬。《莫斯科行动》是用动作片手法对93国际列车大劫案的再现。《第八个嫌疑人》讲的是历史上一起大型武装劫钞案背后的善恶与人性。

    类型片大崛起

    《封神》《长安三万里》《满江红》都是历史题材,类型又各不同。

    《封神》是神话故事,属于魔幻。《长安三万里》是传记类动画片。《满江红》则混搭了历史、悬疑、喜剧多种类型。

    《封神》和过往一众失败的国产魔幻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努力脱虚向实,而不是脱实向虚,为了魔幻而魔幻。

    它推翻了“妲己祸国”的传统魔幻设定,把重心放在了人心上。“心有恶念,造孽自至”,让殷寿这个人物变得立体,而不再是一个纸片人暴君。姬发这样一个让中国古代史从残暴统治进入礼仪之邦的重要人物,从最初的慕强、愚忠,到后来醒悟、伐纣,也得到了充分的成长。

    正是这种关于人心善恶,关于人物成长的恒久主题设定,让拖延了多年的《封神》显得不过时,得到了当下观众的共鸣和支持,从一部预期中的烂片到借助“自来水”卖了超过26亿。

    《长安三万里》讲的是大唐诗人李白和高适的故事,看似遥远,却也有当下性。李白和高适,一个放纵浪漫派,一个隐忍实干家,他们也像是同一个人的两面,是理想和现实的映照。

    以上成功的电影,要么是在现实题材的基础上,把类型化做足,放大娱乐性。要么是在和现实不沾边的类型基础上,努力注入现实性,或者说找到和当下观众的情感关联。

    排在年度票房榜第一的《满江红》就是这种思路的集大成者。

    它本是一个历史题材,里面放入了很强的悬疑、喜剧元素,结构上布满了反转,好似这几年流行的剧本杀。甚至还可以说,它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最后让奸臣带领全军复诵《满江红》,一股浓浓的浪漫英雄主义,赚了不少观众的眼泪。

    可以看到,在市场的教育下,不管是张艺谋、曹保平这样的老一代创作者,还是陈思诚、韩延、王宝强、申奥、崔睿、魏书钧、苏亮、张末这些新一代及更新一代的创作者,其类型意识都前所未有的高涨,就连程耳这样的作者导演,也在拥抱流量,努力打造“超级商业片”。

    观众既要又要

    如果回归电影的商品属性,供给端的变化其实源自需求端的变化。

    过去,经济连年高增,前景一片看好的乐观氛围下,观众看电影,可以只为图一乐。但环境在变,经济在变,大家钱袋子的鼓瘪在变,心境在变,消费观念也在跟着变。

    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影不像油盐酱醋茶,属于“必需消费”,它是“可选消费”,可看可不看,要花钱,花时间,花心情去影院,就得有一个充足的理由。

    这个理由可以是被爽到,被感动到,被教育到,被乐到,或者满足了某种好奇,或者看完可以和周围人讨论,融入社交,总之得有。

    这也是今年那些空洞无物的好莱坞大片、国产喜剧片、套路式港片频频扑街的一大原因。

    这就要求创作者要有找到好选题的能力,拍的电影要好看,要能引发共情,不仅提供娱乐价值,还要提供情绪价值、话题价值,以及获得感,更多时候是要兼而有之,因为消费者可以既要又要,对平庸电影的容忍度不再像以前那样高了。

    要抓住观众,跟上潮流,创作者就不得不聚焦于当下,把目光探向更深一些的现实。

    其实,这也是电影本来该有的一种样子,它一边是造梦,是人类情感、想象力的放飞,另一边也应该是这个社会的缩影,是老百姓生活的写照。

    没有哪部大卖的电影是跟当下完全无关的。

    十年前,《泰囧》横空出世,对应的正是国人赴东南亚旅游的热潮,是经济快速增长下消费升级的例证。十年后,《消失的她》《孤注一掷》爆火,正是东南亚乱象丛生,国人在疫情后萧条期各种危机感叠加、风险意识大增的投射。

    而最近几年,《战狼》《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一批电影掀起的主旋律热潮,背后是大国崛起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增长。

    不仅在中国,这个结论在其他电影市场也同样成立。

    2022年,印度GDP超越曾经殖民它的英国,排进世界第五。当年,讲印度革命英雄抗击英国殖民统治者的《RRR》(《革命双雄》)爆卖,成了印度年度票房第二。2023年,讲爱国特工大战雇佣兵保护祖国的《帕坦》再次大爆,民族主义也成了崛起的印度的主旋律。

    在韩国,这几年最有影响力的电影是斩获奥斯卡大奖,全球卖了2.63亿美元的《寄生虫》。这部电影,用类型片手法,对韩国社会愈演愈烈的阶级分化、贫富分化进行了赤裸裸的展示。

    日本这些年一直是动漫电影打天下,这不光跟日本的动漫产业足够成熟有关,在“失去的三十年”,经济一潭死水,宅文化盛行的状况下,这个强调纪律、个性压抑的民族,需要在动漫中获得冒险、刺激、张扬、治愈等丰富的体验。

    再看备受全球瞩目的好莱坞,电影更是和社会思潮息息相关。

    前些年大火的超级英雄电影正在失去吸引力,而呼应女性主义的《芭比》全球爆卖14.42亿美元,成了今年的票房冠军。

    在俄乌、哈以战争及各种潜在的地缘、军事、经济冲突阴影下上映的《奥本海默》,大卖9.52亿美元,排在全球年度票房榜第三。

    改编自真实事件,成本只有1450万美元的《自由之声》全球票房2.48亿美元,回报比超过很多超级大片。

    电影,不只是文艺片,即使是娱乐类型片,也在发挥它一定的社会纪实功能,这种纪实可能是现实层面的,也可能是大众心理层面的。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一闪一闪亮星星》发布下雪场消防安全观影须知
    下一篇
    郑雨盛黄政民主演《首尔之春》成为今年韩国最卖座电影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