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年,00后会更不爱电影这件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娱观察(ID: yiyuguancha),文/魔音甜菜。
2023年电影市场总票房定格在了549.15亿这个数字上,业内仿若没有过于高兴的情绪表现,只能说这是一个表现回暖的“赛季”,站在这个成绩上,有人喊出了明年票房过600亿的口号。
2023年中国票房成绩只能用“表现平平”来形容,一方面大档期依然最能吸金,票房前十均在四大档期之内(春节、暑期、国庆和贺岁元旦),另一方面国产票房占比达到了史无前例的8成,而好莱坞电影即使出现口碑优势也没办法逆转票房毫无突破,这并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现象,只能说明观众审美喜好在日趋单一,以及在普通工作日,单日票房跌破5000万已是常态。
豆瓣8.5分的《蜘蛛侠:纵横宇宙》票房3.57亿
事实上,2023年暑期档,《封神第一部》《消失的她》《孤注一掷》《长安三万里》等多部电影持续爆火,一度给电影行业注入了一种“市场好到过分”的印象,但自此之后又回到常态。一定程度上,行业需要警惕过于乐观的看法,一如2023年的票房成绩是依靠前几年积压影片集中上映拿到的。
还有一些细小的电影消费者数据在变化。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人群在变老,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2019年份额最大的是20-24岁用户群,到了2023年则是25-29岁群体,但另一方面00后IP正彻底崛起,一如目前正进行的元旦档《一闪一闪亮星星》在预售和前期阶段一度力压群雄,而冯小刚的经典IP《非诚勿扰3》已被评价为脱离了时代。
看似,电影市场的主流人群变老了和00后IP彻底崛起是一对矛盾体。但实则不然,年轻观众很重要,他们依然在影响电影,但这群观众正在流失,背后反映的是对电影市场未来的一种焦虑,在游戏、短视频甚至短剧的冲击下,有关电影市场的发展前景需要投入更多的思考维度。
00后们越来越不爱看电影了?
电影行业在2023年再一次感受到了危机,来自于“短剧”这个突然在今年爆发的新物种,类似于网络文学“爽文”,其成功拿捏了这个碎片化时代的人性。尽管大部分费用要交给短视频用以投流,但短剧在这一年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73.9亿元。
“我认识一个公司,他说:导演我告诉你,如果我们不受到阻碍,我们三年内1000亿逼死你们电影”,2023年12月初,在北影大讲堂顶峰对谈上,导演、监制黄建新这样说到。他看过的部分短剧,觉得它有点像改革开放时地摊文学中写得最好的那部分。
黄建新坦言电影市场正在面临大挑战。一方面,高强度和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的注意力和娱乐方式都更加碎片化,另一方面,AI、VR等新的科技也极大地颠覆着整个电影行业。如今电影行业一年的总票房在500亿左右,由于时间成本和观众娱乐方式的碎片化,电影院观众每年都在流失。
事实上,AI、VR等新的科技带来的是新机会,尤其是新技术首先造福的是同样依赖技术的动画行业,但观众的流失却是实实在在的新挑战,这是消费群体作出的最直接反映。
数据可以证明一切。
2023年全年观影人次达12.99亿,创近4年来观影人数新高,但是观影群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灯塔专业版发布的《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其指出的三个变化为,一,女性观众连续三年上涨,女男比例接近6:4;二,25岁以下观众仍呈现下降趋势,25-29岁市场主力观众占比稳定;三,25-29岁女性主力群体占比提升,30岁及以上成熟群体占比连年上涨。
数据对比则更为直观。20岁以下群体,2019年占比为8%,2023年连续下降跌至5%。20-24岁这一群体,2019年占比为30%,2023年连续下降已经跌至19%。这代表着24岁以下这个最“年轻”的观影群体,正在流失。
而年轻电影消费群体是否用脚投票,代表着电影行当是否拥有未来,消费者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市场风向标。
这个选择在这个跨年的元旦档来得更加猛烈。
在上映前,《一闪一闪亮星星》就刷新中国影史元旦档票房纪录、内地影史爱情片单日票房纪录,如今总票房易超6亿,虽然后期因为口碑问题以及圈层有限,票房涨幅超过初期预测,但这部小成本电影或将成2023年最具性价比投产电影,反观冯小刚的经典IP《非诚勿扰3》,至今票房还未过亿。
作为依托于电视剧集的《一闪一闪亮星星》,这部影片完完全全是为00后量身定做的,上映期间的“雪花场次”也一度刷屏社交网络。据悉,这部电影25岁以下群体超过65%。在豆瓣上这部影片饱受诟病,但这并不重要,这完全是00后支撑起来的一部电影,一部深受年轻用户群体喜爱的粉丝电影。
事实上,在电影市场的过往的五年之前,粉丝电影多少带有一些贬义词意味,它是某种质量不佳只依靠粉丝买票支撑起来的电影,而在今时今日,粉丝电影代表着这部电影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因为只有年轻人才会狂热地去支持自己喜爱的事物。
陈思诚,正在成为00后的“电影之王”
在12月末的又一场新浪潮论坛上,黄建新又说,“我们不用那么紧张,电影和碎片化内容有不同的美学特征,要把碎片化做不到的那部分做好,这样碎片化才没法替代电影”,电影院的沉浸感、给观众提供的梦幻感依旧是无法替代的。
这段话可以分两部分来论述。
一方面从今年票房前十来看,《满江红》票房领跑,《流浪地球2》《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八角笼中》《长安三万里》《熊出没·伴我“熊芯”》《坚如磐石》《人生路不熟》位列二至十位。电影市场仍然是一个“大片当道”的行业,但这一事实也没能解答那个始终萦绕在行业面前的难题,当年轻观众流失了该怎么办。
另一组数据来看,2023年小于25岁观众占比最多的前五名影片分别为,《一闪一闪亮星星》《铃芽之旅》《照明商店》《这么多年》《芭比》,比重分别为66.7%、63%、59.5%、59.3%和55.4%。如果按照年轻观众掌握着电影市场未来的原理来看,这几部电影的重要性远被行业低估了。
事实上,从今年主流卖座的电影来看,有两部电影同样深受年轻观众喜爱,一部是《满江红》,另一部是《消失的她》。
“国师”张艺谋近年来风评大受好转,一大原因是其并没有躺在自己过往的功劳簿上,而是一心求变,《满江红》就是这样的一部“剧本杀”电影,尽管有舆论认为其主要场景就在一座古宅里辗转腾挪不够大片,但影片的多重反转依然受年轻观众的喜爱,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的张艺谋之于“一镜到底”的受访桥段,也间接说明了年轻观众喜欢新尝试。
而陈思诚似乎成为了00后观众心中的“电影之王”。除去《外太空的莫扎特》扑街之外,无论是陈思诚自己导演的“唐人街系列”,还是其监制的《误杀》系列、《消失的她》以及近期的《三大队》,陈导没有失手过。尤其是这部《消失的她》在今年暑期非常好地利用了抖音这个宣发阵地,总票房超过30亿再一次地成为了票房黑马。
陈思诚擅长拿捏年轻人的情绪,也能让年轻人在映后产生分享欲,这样的“洞察”贯穿于其自己的IP电影以及他作为监制、培养年轻创作者的市场化作品里,毫无疑问,“陈思诚电影”影响着这一代年轻人对于商业片的认知。
“情绪 仪式感”是留给2024年的解题思路?
对于2024年的电影市场而言,首要的问题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从业者们首先去拍摄各种类型的影片出来,增加电影市场的供给。
需要明确的是,2023年电影市场的成绩一部分是靠前几年积压影片造成的,后续电影市场的发展首先要靠的是进一步的市场供给。
在电影数量没有稳步提升的前提下,这个市场就已经按耐不住去做分线发行,无疑是缘木求鱼。
事实上,在建立起稳定内容供给的同时,市场创作者也要同步去与观众的情绪观影价值形成共鸣,这不再是一个创作者一味追逐个人创作的电影时代,当短视频、游戏等进一步耗费年轻人文娱时间的当下,电影内容更要解决的是,如何树立自己的优势打造社交仪式感,而社交仪式的前提建立在情绪观影价值之上。
此前就有媒体总结道,2023年卖座电影主打的就是焦虑情感,《消失的她》提醒的是恐婚恐育、《孤注一掷》贩卖的是现实诈骗、《八角笼中》讲述的是阶层固化问题,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年代,人们躲进影院寻找更惨的生活真相。
壹娱观察(ID:yiyuguancha)也曾多次提及,电影内容要玩出梗来,就应该去短视频平台上勇敢尝试,用营销内容去触及观众们的最大公约数情感。同此时的哈尔滨到尔滨类似梗一样,今年短视频创造的“你一票,我一票,闻太师快出道”、“轻舟已过万重山”、“张万森,下雪了”等爆火梗,影片票房即差不了。
此外,作为最具有聚众内容消费仪式的电影,这个内容门类同时需要为大众创造更多的观影仪式感。
例如,正在上映的《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观众被允许拍摄、也被允许挥舞荧光棒和唱跳,完美契合演唱会电影的情绪,这部电影也被打出了豆瓣评分9.4的高分,累计票房超5000万。
从过去几年来看,中国电影市场遭遇的问题发生了各种变化,疫情期间面临的是如何让观众重新回到电影院里,担心观众们的观影习惯正在消失,而2023年用实际行动挽回了此前的观众,全年12.99亿观影人次背后证明了卓有成效,但新的问题是,年轻观众们正在消失,他们被别的文娱活动所消耗了观影时间。
庆幸的是,从目前的积累来看,待映的头部影片藏着不少95后00后的“狂热”与“情怀”,无论是肖战、易烊千玺、王一博等流量演员的商业化试验,还是贾玲、陈思诚这批40亿50亿导演的再输出,又或者是《哪吒2》《大鱼海棠2》等国漫崛起时代的续作,以及《封神2》的如约而至,它们都对当下选择多样的年轻人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在抵抗年轻观众抛弃电影院的浪潮中,市场首先要做的是,以年轻人热度属性稳定头部影片阵营的同时,拍出更多的电影,拍出更多具有社交仪式感的电影,拍出更多大众口碑、情绪、仪式感共存的电影,而作为产业链上的片方、宣发方、影院方等每一处参与者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去运营电影。
当然,关于未来的电影市场,你也可以不用去讨好年轻人,正如很多人在说电影有一天也会成为圈层产物,那么,圈层人群考验的是对于圈层艺术的尊重,以及对成本的恰当控制,这也是另一条路径,但这条路上,请坚守口碑的价值,勿要主动引来非受众的“诈骗”声。
未来的电影市场,不该毁在那一声一声遍布社交媒体的“诈骗”评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