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繁花》颠覆了什么?
转载来源:娱乐硬糖(yuleyingtang)
事实证明,太多人都看错了《繁花》,但腾讯视频看准了。
也别怪大家预期的两极化,毕竟电影感“细糠”在剧圈曲高和寡的先例不要太多。然而12月27日上线以来,《繁花》迅速取得了大众印象中“艺术剧”难以企及的商业成功:
惊人的广告招商成绩;腾讯视频站内热度值破31000;从作家导演到排骨年糕,抖音、小红书相关话题刷屏;眼下,剧中重要场景上海黄河路已充满打卡人群。不管是B端、C端还是衍生市场,都身体力行给出了自己的肯定答案。
如果说这还只是一部爆剧的应有战绩,《繁花》的独特处更在于:它是无法用过往观剧经验和类型风格定义的一部剧。
它美得如梦似幻,却激起了人们对90年代现实最深刻的探讨和回忆;它叙事语言精巧似在云端,却又传递了最人间烟火的故事与最人性幽微的情感;它有宏大的时代主题激荡人心,又有无尽的细节令人反复回味,欲罢不能。
国剧发展成熟至今,加上“降本增效”更加谨小慎微。太多剧身上都有其他剧的影子,却没有观众的影子。而《繁花》身上丝毫没有其他剧的影子,却依然能照映出我们清晰的形象。
说到此处,硬糖君用“看准”似乎也有轻忽胜利者努力的嫌疑。但事实上,这确实是“繁花”——从《三体》的横空出世,到《漫长的季节》的漫长余韵,再到《繁花》的迷人颠覆。腾讯视频的“艺术驱动战略”竟不是美好而遥远的愿景,而是扎实在做的、成果显著的当下。
正所谓,繁花渐欲迷人眼,早有蜻蜓立上头。新赛季早已打响,这一次,平台、创作者、观众终于都准备好了。
颠覆性的《繁花》
对于国剧来说,《繁花》像是最奢侈、最狂野的想象照进了现实,它生产的方式、成片的高度、以及引发的反响都是颠覆性的。这一点,可能从业者比观众感触更深。
相比场场演出、场场不同的戏剧,以及需要走出家门、大银幕观影的电影,剧集是一种更加普世的文艺消费品。这也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很难像前两者一样奢谈艺术,而更多是以娱乐消遣价值、传播教化功能以及商业收益为标尺,其生产也更注重工业化与时效性。
这也造成了一些我们熟知的国剧顽疾。例如光影没有太多因时因地因人的设计、更多靠后期弥补;表演对戏通常也没时间碰撞打磨,许多惊为天人的电影演员到电视剧就会失色不少。
而《繁花》的颠覆性首先就在于,作为一部30集X45分钟的长剧,它罕见地采用了工匠式的生产方式,朝一部大师作品去雕琢:筹备四年、拍摄三年多,一场戏可以拍将近40次……这样今日业界几乎不敢想象的制作节奏,当然离不开平台对创作者的充分支持。要不是开播当天看到广告招商情况,硬糖君几乎认定腾讯视频这是“为艺术献身”了。
精工细作之下,许多演员都被挖掘出了全新的荧幕魅力。辛芷蕾美貌出圈,唐嫣口碑翻盘,马伊琍再掀话题……不得不说,腾讯视频的集星、造星实力,即便在一部事先被定义为“导演作品”的剧集里,仍然势不可挡。
精细打磨的另一成果则是,《繁花》的信息含量与密度在国剧中也是颠覆性的。它以史诗气魄的严肃文学为基底,顶尖电影导演操刀,海量戏骨出演,加上工匠式的雕琢打磨,从内容到视听无处不值得关注留意。正如一位行业人士所言,“向上有艺术,向深有时代有命运,向下有故事,向左右旁枝有无尽的美貌和细节。”
一场对手戏、一句台词,甚至背景里一闪而过的道具都能讲出门道,这样的《繁花》需要反复拖拽进度条品鉴,也值得4K画质与付费观看。这样的剧集,真正与曾经电视台免费播放、供主妇边听边做事的旧式电视剧,以及可以被短视频无限切割高潮桥段的网剧区别开来,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新时代的剧集。
最后,《繁花》实现的共鸣共振、触发集体讨论的走向也是颠覆性的。
一方面,该剧辐射范围已超越以年轻女性为主的剧集基本盘,吸引到男性观众、高知观众等增量人群,成功破圈。另一方面,除了常规的对角色、关系、表演、影像、改编的讨论,以及一般爆款会引发的对特定年代的追忆、对特定领域的科普,《繁花》还掀起了一番有关“看不看得懂”、“喜不喜欢”的激烈论战。
在硬糖君看来,这一讨论的本质其实是:国剧到底能不能、该不该、配不配玩这么大?而《繁花》的收视成绩比论战结果更加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中国观众、而且是电视机前的大众,完全能够接受这样手法上创新的、叙事有一定挑战的作品。这足以颠覆以往许多惯例,回击那些所谓为了照顾观众而水时长、写降智情节、不肯创新的托词。
独特的国剧新阵营
“《繁花》到底爆没爆?”开播以来,这样的帖子在论坛几乎就没断过。必须承认,上游影响下游,这样的讨论是热钱时代风行一时的唯数据论的遗留。似乎人心与情感,都可以、也只能用一连串数据证明。
然而,总会有一些作品让人意识到,在它们的艺术成就与行业意义面前,只以播放数据论扑爆的浅薄。例如这次的《繁花》,例如成功改编国民科幻巨著、一举在国剧中开辟出新赛道的《三体》,例如去年对“悬疑 ”形成有效探索的X剧场短剧《漫长的季节》《繁城之下》等。
我们能够对这类剧集如数家珍,是因为它们都经受住了这番“爆没爆”的质疑,凭借8分以上的高口碑在同期乃至全年的剧集中脱颖而出、留下长久的姓名。这正是观众给好作品的排面。
但观众不易注意到的是,这批剧集的出现,更是上游对唯数据论进行反思的结果。更具体一点,是平台方腾讯视频率先进行战略转向的结果。
2021年6月的影视年度发布上,腾讯视频提出了以艺术与科技的双向驱动、成为视频娱乐引领者的中长期战略。科技为指引、艺术为核心,两大指标共同决定平台的内容抉择。之后的两年间,腾讯视频将其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对战略进行完善。
2023年的同一场合上,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在线视频首席执行官孙忠怀分享了对于项目评判标准的最新思考。他承认,过去腾讯视频作品的好坏标准更多指向一个包含流量和财务的复合型指标,考虑了财务上的成功,但与“艺术驱动”不完全一致,因此要升级调整,将作品的艺术成就与业务成功分开看。
“上上之选是二者都成功,口碑与流量双丰收。假如二者不可兼得怎么办?我觉得对于每个作品的创作者而言,一定是选艺术,选口碑。艺术成就是1,财务成功是0。没有前面的1,再多0也无意义。这两个标准分开,可以避免创作者走入误区,迷失方向。”
很容易推测出,《三体》、《漫长的季节》与《繁花》都是在腾讯视频这种全新的价值取向下才得以成为现在的样子。而它们的成功,说是一次认知上的降维打击也不为过。
放在十年前,不管是国产剧谈艺术,还是互联网资本谈艺术,多半都会让人嗤之以鼻,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放眼全球,电影大师纷纷与流媒体合作内容,剧集品质赶超电影。再看国内,剧集随媒介进一步细分,中短视频剧如火如荼,长视频剧则又到了重新确立自身价值与定位的关键时刻。
戏剧与电影、电影与电视剧,几乎都是因为后者更便捷、更大众,前者的艺术属性才更被注意和强调,长视频剧与中短视频剧或许也会如此。2023年,正是在互联网平台的扶持推动下涌现出了许多选题深沉、风格强烈的剧集作品,国剧的艺术品时代或许就此开启。
腾讯视频打响新比赛
腾讯视频率先跳出了传统内容的赛道,将内容比拼拉到了新的层次、新的领域、新的高度。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在艺术驱动战略之下,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创作的文化已经在腾讯视频落地生根,成为平台信仰,用以与当下算计博弈,影响到最基层的行动与最实在的内容生产。
《三体》、X剧场与《繁花》都是这样的例子。一方面,平台并未对创作时间设限,不仅《繁花》周期远超一般国产剧,《三体》与《漫长的季节》也都经历了长时间的打磨。前者从筹备到上映历经七年时间,后者虽是12集短剧,从剧本阶段到开播也历时四年。
另一方面,允许主创保留个人风格、或者进行一些非常规的艺术探索。《繁花》有多王家卫自不用多说,X剧场也完全做到了一剧一格不重样。即便是传统类型剧,如启用非常规偶像剧导演的《星汉灿烂》与《夏花》,也展现出古偶与现偶在影像上的更多可能性。
事实上,做内容要追求什么,这个问题在腾讯视频已经非常明确。除了以上强调的艺术价值,还有社会价值,以及有助于成全平台长期主义的长期价值。
2023年的每一季度,腾讯视频基本都有5部以上作品入选广电总局优秀视听作品,涵盖网络剧、网络综艺节目、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电影五大品类。此外,《三体》输出海外,《漫长的季节》征战首尔国际电视节与釜山国际电影节,都在国际舞台上为国争光。
《繁花》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腾讯视频所追求的“好故事”是如何升级的:不止于戏剧性、艺术性、文学性,更能从人文性、思想性、时代性等层面长久地引发观众的价值共鸣与深度思考。不难看出,这也正是让内容成为传播更广、流传更久的佳作的关键。
而从未来储备看,腾讯视频依旧坚定走在“高人文价值、高艺术价值”这条赛道上。不仅有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战争和人》《千里江山图》《主角》《风禾尽起张居正》,还有《黄卡》《燕食记》《文城》等特色鲜明的重磅文学IP。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平心而论,《三体》《漫长的季节》《繁花》这样的剧集很容易出现口碑与热度倒挂的情况,腾讯视频却改写了局面。三部剧都做到了口碑热度双收,既有严肃媒体严肃点评、科普深挖,又有识货的年轻人为其特效水准、视听手法倾倒,以玩梗、嗑CP、线下打卡等新型消费方式为其摇旗呐喊。
这充分说明,中国观众是有能力欣赏和支持好内容、创新内容的。无论是天天为古偶操心的年轻网友,一度与国产剧双向背弃的男性观众,还是被视为“下沉市场”的父母祖辈这些电视机观众,都值得一次消费升级。
而当腾讯视频率先明确以艺术驱动作为平台内容战略的核心,甚至发愿要将主要目标放在“平台所有作品的艺术水准的持续提升”上。我们也愿意相信,《繁花》一定是好的开始,而不会是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