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博纳影业的一份年报在互联网上曝光,一时间引发了网友们的兴趣,并且也引发了业内关注。这份年报内容显示:
博纳影业2023年电影投资及发行收入4.60亿元。其中,《无名》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2.58亿元和1.39亿元,毛利率为46.12%。
博纳影业为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公开透明,不能造假。所以,这则年报内容,非常值得注意与分析一下。这则内容意味着,文艺片《无名》帮助博纳影业实现了1.19亿元的毛利润。这似乎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青年实力派演员王一博,是具备强大的市场号召力的,确实扛得起院线电影的票房。
对于文艺片能够盈利这件事情,可能很多网友还没有概念。我们不妨以《无名》导演程耳的其它几部作品,做一个数据上的对比。我这里先强调一下,程耳导演是中国当下最有才华的导演之一,它的作品,当然不能完全以票房来论英雄。他的几部文艺片作品,即便是票房数字不够理想,依旧具备非常好的文艺价值。
程耳导演第一次“大面积”进入到影迷视野当中来,是凭借2012年的院线电影《边境风云》。这部影片由孙红雷、王珞丹主演。最终,该片获得了2922.5万元的票房。该片风格凌厉,也奠定了程耳导演以后的影片类型特征。也是通过这部电影,让程耳导演成为业内新宠。
程耳导演第二次大面积和影迷见面的作品,是《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部电影由葛优、章子怡等十几位知名演员主演。它的最终票房是1.22亿元。葛优老师和章子怡老师,到底是多大的知名度,影迷们都知道。他们两位,都是中国电影圈最顶级的演员了,属于塔尖上的。
那为什么《罗曼蒂克消亡史》最终票房只有1.22亿呢?因为程耳导演的叙事、影像风格,对普通影迷确实构成了挑战,很多影迷,根本看不懂。这就是爽片和文艺片的区别。爽片卖几十个亿,其实都不如文艺片这一个亿震撼。葛优和章子怡这样的顶级演员,助力起来的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票房1.22亿,是一个值得对比的数值。
来到2023年的《无名》,梁朝伟和王一博主演,最终票房是9.31亿元。梁朝伟、周迅等《无名》的主演,当然是真正的业内顶级演员,和葛优、章子怡的知名度不相上下的。但是,有程耳导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票房基本盘在那里,这意味着,如果《无名》只有梁朝伟、周迅来扛票房的话,那最终可能也是1.22亿前后的数值。
但是,这一次,《无名》当中出现了新的“变量”,那便是青年实力派演员王一博。这里,我为什么没有用“流量明星王一博”而是用“青年实力派演员王一博”呢?因为也是从电影《无名》之后,我才认为,王一博不应该简单视为流量明星,而应该看到其在演技魅力上的独特性,他是有实力成长为葛优、梁朝伟那样的业内顶级演员的。
正是王一博这个“变量”的存在,让文艺片《无名》获得了9.31亿元的票房,并且实现了1.19亿元的盈利。还是那句话,如果是一部商业片,卖10个亿前后的票房,真的没啥,爽片嘛,肯定票房高。但是,一部审美水平极高的文艺片,也照样卖出了近10亿元的票房,这其实是现象级的,是可以进入到中国电影史当中的一个内容。
显然,王一博这个“变量”在凭借自身强大的票房号召能力,实现对文艺片的巨大助力。目前来讲,还没有任何一位演员可以说,自己主演的文艺片,能够实现9.31亿元的票房。这个战绩,可能在短期内,没有演员可以打破。
那么,我们不妨也看一下王一博其它几部电影的票房数字。2023年4月28日,王一博、胡军主演的电影《长空之王》卖出8.5亿元的票房。同年7月28日上映的《热烈》,黄渤、王一博主演,最终卖出9.13亿元的票房。2024年五一档期的《维和防暴队》则卖出5.11亿元的票房。
尤其是《维和防暴队》的5.11亿元的票房,其实是很不容易的。2024年以来,院线电影票房进入到了一下相对低迷的状态当中,很多实力派演员、流量巨大的明星主演的院线电影,最终的票房都是千万级别的。比如说,同样是在电影《长空之王》当中出演角色的于适,在2024年的新片《欢迎来到我身边》当中,只获得了4001.7万元的分账票房(截至文章发布时间)。
我曾在聊《欢迎来到我身边》票房成绩的文章当中提到过,衡量一位演员有没有号召力,院线电影票房是最好的数据参考,因为这个院线票房,造假的成本太高,它需要影迷们一个一个地买票才能实现。换言之,得有真人买票,才能实现多少票房数据。光有键盘,就不好使唤了。
当然,王一博有票房号召力,是一个双向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他主演的电影,确实对得起影迷,没糊弄事儿。很多影迷,在《无名》之前,对王一博的看法应该和我类似,一个流量明星嘛,能有啥厉害的地方呢。等到《无名》看过了之后才发现,这可不仅仅是流量,而是有实力的青年演员,应该在口碑上保护一下的。王一博后续的几部电影,本身质量都相对较高,都是给力的。所以,其票房成绩以亿为单位,也是必然。
此外,王一博的粉丝支持,也确实是实打实的。粉丝和粉丝还不太一样,键盘粉丝,和影院粉丝,就更是两码事了。王一博的粉丝群体,则属于典型的影院型粉丝,不仅有影院的真实消费能力,而且有相对较高的电影美学基础。后者是更为关键的。我想,这位青年演员有电影美学基础层次比较高的粉丝群体,应该也是其作品选拔出来的吧。
好作品,成就好演员,从而,让好演员找到自己的忠实影迷。而转过来,好演员,又通过自己的票房号召力,助力好作品。这就是一个良性的电影循环过程。(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