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看记录
    • 关注公众号观影不迷路

    電影資訊 刘德华成炮灰,我看不OK
    首页 電影資訊 刘德华成炮灰,我看不OK

    刘德华成炮灰,我看不OK

    原标题:刘德华成炮灰,我看不OK

    关 注 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4075

    今年春节档有个现象引人注目。

    撤档。

    其中最让人觉得可惜的是《红毯先生》,累计票房仅8420万元。

    从质量来看,《红毯先生》挺不错。

    业内外的人也都说,它的气质与春节档的氛围不符

    其实换个角度,这种影片的加入,也让2024年春节档更多元了,给了观众更多的选择。

    而抛开票房与话题争议。

    派爷还想再为《红毯先生》多说一些话。

    原因也很简单。

    这部电影在国产喜剧破局。

    它做到了不迎合、不讨好,坚守住了创作者的表达追求。

    《红毯先生》

    跟导演宁浩最为人所知的电影不同,《红毯先生》既不疯,也不狂。

    它聚焦于娱乐圈,试图从一个明星的视角出发,去呈现这个圈层的运作方式与荒诞底色

    01

    优雅的喜剧

    在访谈中,宁浩形容《红毯先生》是一部“很有礼貌的喜剧”,也多次用到了“优雅”一词。

    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观众应该都能感受到这种气质。

    影片开篇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宁浩花了很大的篇幅去展现搭建场馆、铺设红毯的细节。

    画面极简,运镜缓慢而稳健,一切都很优雅。

    影片的故事集中在刘德华饰演的巨星刘伟驰身上,这个名字是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的简称,意思是,他是娱乐圈演员的缩影。

    宁浩团队在设计故事时很显然借用了刘德华的经历。

    比如在颁奖礼上被主持人cue到,好似暗示他是影帝,奖项揭示后却是他人。而刘伟驰用高情商发言化解了这一尴尬处境,非常优雅。

    再比如刘德华的隐婚,也加入到故事之中。

    《红毯先生》涉及到了很多人群,比如演员、经纪人、导演、编剧、村民、资方、UP主、公关、网友……

    不过,影片的重心并非树立起网络时代的众生相,而是想着重探讨一个话题:沟通,更准确说,是沟通的失效。

    比如,作为演员的刘伟驰想拍农村题材,目的明确,拿奖

    导演林浩(宁浩 饰)关注的是大棉袄。

    在讨论中,刘伟驰想加入父爱的元素,这与导演的原本设想相距甚远。

    于是,沟通变成了妥协。

    刘伟驰应导演的要求去农村体验生活,却因为名气太大而被重重围观。

    在农村,他遍地粉丝,啥话没说就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体验生活的意愿随之成了泡影。

    更窘迫的是,农民粉丝送给刘伟驰一把刀,被他随手扔了,一片心意被辜负。

    因为阶层差异,沟通再次失效

    此外,资方对创作横加干扰。

    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让导演加动作戏。

    林浩心中不服,但只能听从。

    谁让对方是给钱的主儿呢。

    没有沟通,只有命令。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

    比如刘伟驰与拍摄短视频的up主暗生情愫,干柴烈火,但因为他怕过程被对方拍摄下来以作为要挟工具,几番退缩。

    以及,刘伟驰为了彰显演员的敬业精神而亲自骑马,但在拍戏过程中摔下马来,马也扑倒在地,“顶流虐马”的争议在舆论场甚嚣尘上。

    总之,不管身处任何阶层,不管是什么身份,人人各怀目的,相互难以达成信任,沟通接连失败

    在当下这个时代,电影人还有这种初心,难能可贵。

    但因为议题非常严肃,相应的观众少之又少。

    这种结局,与影片所讽刺的现象又有颇多相似之处,但对资方而言,或许只能苦笑吧。

    02

    金棕榈的阴影

    严格分析,《红毯先生》也存在不少问题。

    这要对比金棕榈影片《方形》来说。

    不管是外观、主题,还是一些人物关系,甚至是配乐方式,《红毯先生》都似乎从这部大作中汲取了灵感。

    举个例子。

    《方形》开篇,有个美国女记者采访男主克里斯蒂安,后来,两人发生了一夜情。

    女记者想帮男主扔安全套,男主如临大敌,似乎怕她挪作他用。

    这场戏涉及到了阶层、沟通等议题。

    《红毯先生》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桥段。

    刘伟驰到up主家里做客,原本两厢情愿,却因为刘伟驰的顾忌,导致一段情缘沦为尴尬的攻防战。

    这是相似之处。

    区别在哪?

    在剧作上,《方形》的故事线索更加清晰,戏剧核心更为集中,它想探讨的是平等/平权的不可能,从一次戳穿中产阶级伪善的面孔

    克里斯蒂安想办一个“方形”的装置艺术展览,理念是在方形中,人人平等互助。

    方形,成了母题的视觉意象

    但在现实中,男主被一次次打脸。

    他在广场(更大的方形)上,手机、钱包被偷走。

    为了找回自己的东西,他写了威胁信,并放置于定位所在的小区的每一户,并直接导致一个男孩被家人质疑、叱骂。

    男主与男孩的对话,充满了权力上位者的傲慢,沟通失败

    再从男主与乞丐的相处,均可证明,方形只是上流人士艺术化的理念,是想象中的乌托邦。

    另一方面,在一次大型聚餐(场馆也是更大的方形)中,男主准备了“还原野生动物本性”的节目。

    演员失控,欲非礼某位女士。

    一旁的上流人,最初只敢旁观,最后才蜂拥而上,暴打演员。

    这场戏同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上流人士衣冠楚楚,却没有仗义出手的勇气。

    而后面的一番争斗,再次说明了“方形”(平等互助)的不可能

    对比《方形》就会发现,《红毯先生》在展示娱乐圈众生相与表达沟通失效之间进退失据,并未做到很好的平衡。

    最终,影片只能靠那头猪的奔走、坠落,来渲染故事情境的荒诞感

    对于《红毯先生》。

    派爷的感受是,它是一个好的起点,但还不到佳作的水平。

    03

    疲惫后的求变

    不过,放在今年的春节档,或者说国产喜剧领域,《红毯先生》有其重要的意义

    派爷在写《第二十条》时曾说过,为了迎合档期氛围和下沉市场趣味,张艺谋显然做了妥协,他给雷佳音、马丽加了大量的吵架戏。

    这些戏码有其作用,但内容过多。

    最明显的就是挤压了公交司机那条故事线的篇幅。

    对于一部商业片而言,讨好大众并非什么大错,而且张艺谋已经努力赋予了戏剧含义。

    而这,曾是宁浩的拿手好戏。

    比如“疯狂三部曲”,比如《心花路放》。

    《红毯先生》可贵在哪呢?

    这一次,宁浩选择背对观众。

    他讲的是圈内的故事,普罗大众对此并不太关心。

    严苛点说,那些资本游戏、名利之战,其实也缺乏想象力,没有给出更加让观众意料之外的猛料。

    那么,宁浩为何要这么拍?

    派爷大致总结为三点。

    其一,他是想跟伯乐合作一把。

    当年正是刘德华投了《疯狂的石头》,一个类型片高手才那么早得以诞生。

    其二,他厌倦了疯狂系列那种声嘶力竭的沸腾、躁动与张狂,想提供一种新的喜剧样态。

    于是,才有了这部优雅喜剧。

    其三,他是真的有话要说

    我们当今所处的是一个分众时代,我们通过手机、pad、笔记本等各种移动终端接收给定的信息,并在大数据算法的操纵下,不断深化既有的观点与看法,逐渐被困在信息茧房之中。

    于是,不同圈层的,甚至同一圈层的人们之间的距离被逐渐拉大,沟通变得愈加艰难。

    此外,电影也早已祛魅了

    几乎所有人都被五分钟说电影冲刷过,几乎每部电影的主角都成了小帅、小美和小壮,几乎大家都已经了解梗概便已看过了电影。

    更关键的是,每个人有机会成为“生活的导演”。

    他们拍摄身边的人与事,其真实感与生动感,让很多专业导演都叹为观止。

    似乎就是在这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宁浩回到了自己熟知而大众不一定了解的娱乐圈,通过这一圈层的事,提供不一样的世界观,尝试不同的电影样态,并试图剖解当下的时代症候

    比如,前面提到的沟通失效。

    比如,网络热词对大众语汇的重塑。

    比如,认真专业的态度,在造梗娱乐面前一文不值。

    再比如,资本的傲慢。

    反而是在如此复杂而喧嚣的时代下,宁浩愿意“自废武功”,抛弃疯狂喜剧,重新探索喜剧电影的可能性,认真分析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并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挣得尊严。

    即便他的勇敢,换来的是门前冷落。

    但这份魄力,值得钦佩。

    派爷期待着《红毯先生》再次定档的那一天,到时候一定再次购票支持。

    为了有追求的电影,OK的。

    本文由网络整理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第二十条》七连冠 《熊出没10》日票房超《热辣滚烫》
    下一篇
    2.19-2.25内地周票房19.22亿《第二十条》5.88亿逆袭夺冠连续七天获日冠​​​

    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