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给大家聊了片名不得了的《美国内战》,有的小伙伴看过之后对电影剧情无限吐槽,甚至有点后悔买票去影院看。
其实同档期的还有一部国产电影,集结了俊男美女实力派,导演和编剧虽然尚未算得上大牌,但他们依旧凭借细腻的叙事手法,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影片还在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
只可惜它的票房不算出众,为了不让小伙们错过,今天就决定跟大家聊聊正在上映的——《走走停停》。
----------以下部分涉及剧透,选择阅读----------
这是胡歌继《不虚此行》之后,又一次饰演一位落魄的编剧,吴迪。
他堪称废柴中的废柴,炮灰中的炮灰,写了十年剧本,始终得不到赏识,好不容易有拿得出手的作品,结果还被人无情剽窃。
谈了多年的女朋友眼看他多年来一无是处,也决定与他一刀两断。
吴迪思来想去,决定返回老家发展。
他以为凭借自己的多年经验,在老家能实现“降维打击”,但不想他这一gap,就再也没翻身,父亲托人介绍的工作他也看不上,于是彻底变成了大龄“家里蹲”。
一次偶然,他遇到了老同学冯柳柳,对方是个电视台纪录片制作人,最近正在找感兴趣的人物素材。
两人聊了几次,冯柳柳建议吴迪不妨自己做导演,把手中闲置的剧本拍成电影,而她则在一旁全程记录,试图用一部专题片《回故乡的人》,总结出当代中年人返乡后的真实生活现状。
百无聊赖的吴迪忽然受到鼓舞,他悄悄“黑”走了父亲的私房钱,让母亲做女主角,又请了当地话剧团的台柱子做男主角,以自己家为主要拍摄场景,开始执导自己的处女作《似是故人来》。
一个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轰轰烈烈地制作一部理想中的作品,这样的剧情我们在其他电影里见过太多了,以至于会预设一个热血沸腾的过程和结局。
只不过,《走走停停》并未走此套路。
影片中的两部戏中戏,像是吴迪的两个横切面,细腻地展现这个“北漂失败者”的一切。
他指导的剧情片《似是故人来》,是他理想化的那面,黑白影像、4:3画幅、低机位、仰角、固定镜头……尽管拍摄成本低廉,但还是用尽一切手法去致敬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
而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回故乡的人》,则是他生活化的那面,充满了混乱、无序、否定、意外……尽管吴迪试图保全身为导演的颜面,但还是逃不过冯柳柳的捕捉真实的镜头。
某种程度上说,从这两个横切面足以看出吴迪身上的那种拧巴。
作为有着十年经验的北漂,他习惯性地遵循“出门在外人设都是自己给”的生存法则,逢人就谈弗洛伊德,把待业状态称为gap,把大龄一事无成美化成“隐藏实力”和“大器晚成”。
就连面对相识已久的老同学冯柳柳,他都会无数次尝试在纪录片镜头前把自己的逼格拉满。
而作为返乡之人,吴迪却甩不掉与家庭的那份连接,他不情不愿地跟着父亲去托人谋份工作,被迫直面来自母亲的各种大实话,在强过男人的妹妹面前没有任何话语权。
同样是在冯柳柳的镜头面前,他故作淡定地给母亲一笔孝敬钱,但其实这笔钱是提前从母亲那里借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在镜头前装装拿钱给父母花的样子。
可以说,吴迪身上凝聚了当代一部分中青年人的特质——
不论你在外是何等光鲜亮丽的Mary、Linda、Kevin,回家都要经历来自世俗标准的洗礼,这也是影片中悄无声息打动观众的特点之一。
要说吴迪身上有什么难能可贵的优点,大概就是他在摸爬滚打中形成的惊人乐天性格。
自己的原创剧本被人剽窃,他就专门去影院看看人家到底抄走了哪些段子;女朋友跟他恩断义绝,他也只是礼貌地把人送上车道别;拍电影时遇到场地使用时间冲突,那就带着人马去别的地方拍点另外的戏。
总之,无论生活如何让吴迪不堪,他似乎都能用一种出人意料的豁达,甩掉世俗的眼光,让自己脱离窘境。
这像极了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状态,当全社会都在泼洒“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鸡汤时,他们却说“努力不过是一个奴出两份力”。
影片的前三分之二剧情,就靠着吴迪的这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精神状态,制造了不少微妙的笑点。
演惯了光鲜亮丽“男神”形象的胡歌,也让观众看到了他塑造废柴式主角的演技潜力。
在拍摄处女作的过程中,阔别家乡已久的吴迪才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人。
妹妹虽然少言寡语,但每次都能语出惊人、一语中的,她一身的好体力撑起了全剧组的录音工作。
爸爸虽然嘴上一直在唱衰吴迪的电影,但他一直出没在拍摄现场附近,有次甚至为了不影响拍摄收音,硬是在厕所躲了一个白天。
妈妈则是吴迪的情绪价值源泉,她把年轻时对表演的热情,用在了儿子的电影中,总是在不经意间说出一些人生大智慧,让满脑子困惑的吴迪豁然开朗。
《走走停停》的英文片名Gold or Shit,源自吴迪爸爸的一句对白:是金子,在哪里都是金子;是坨屎,在哪里都是坨屎。
这是他对儿子恨铁不成钢式的吐槽,也潜移默化地让观众开始思考——成功的标准,是否就只能在“金子”和“屎”之间二选一?
按照传统世俗观念,吴迪毫无疑问是“屎”,年龄逼近40却依旧一事无成,要家庭无家庭,要事业无事业,放着家里安排好的稳定工作不做,偏偏要去追求什么电影艺术,把前半生过得稀碎。
他也实在算不上什么“金子”,一直未被人发掘,也从未散发出任何耀眼的光芒。
全社会都在要求大家铆足全力向前(钱)奔,但好像都忽略了,我们对于“金子”的定义太过绝对,对“屎”的概念又太过宽泛。
半吊子的吴迪才是生活中的大多数。
他虽然算不上成功人士,但看清了成功学的真相,他在“金子”和“屎”之间选择做自己,走不动了就停下来,休息够了就接着走。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和编剧并没有把吴迪的另类人生哲学上升到热血鸡汤,而是用一种反高潮的方式诠释了生活的偶然——吴迪妈妈在拍摄中途,因心梗突然去世了。
电影拍摄计划被搁置,吴迪又回到了gap的状态。
至于这期间拍摄的纪录片素材,则被冯柳柳的领导擅自拿走,用拼贴剪辑的方式把吴迪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北漂失败者。讽刺的是,这个纪录片还拿了业界奖项。
妈妈走后的日子,他一时不知该如何与父亲相处,但最终父子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将搁置的剧情片补拍完成,这里就不跟大家继续剧透了。
影片结尾,仿佛一切从未在吴迪身上发生过,父亲去世后,他选择先谋生计,做了出租车司机,看似是又一次停下了,但他却打开了电脑,开始创作新的剧本。
这或许就是人生最真实的样子,允许一切发生,走了停,停下来接着走。